五月的雨城,万物复苏,天气渐暖,野茉莉、蔷薇、栀子花等各种花卉竞相绽放,红嘴鸥、沙鸭等鸟类时而在青衣江嬉戏,时而飞向蓝天,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雨城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履行职能,强化监督实效,以法治力量为雨城的绿水青山筑牢坚实屏障。
直击痛点 守护蓝天常在
“每年产生多少危废,如何处置?”
“环保部门如何加强监管?”
“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方面,有哪些新的治理思路和方法?”
在某化工有限公司进行调研时,区人大代表们纷纷提问。他们提出的十余个问题,直击大气污染防治的痛点与难点。每一个问题的背后,是代表们深入调研、认真思考的结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面对代表们提出的问题,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倾听,坦诚回应。据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雨城区加大建设工地、渣土运输、道路扬尘监管力度,开展颗粒物污染防治,全面管控“五烧”,强化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监管,持续推广低挥发性有机物源头替代,加强涉挥发性有机物的企业、加油站等场所的监管,2024年全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1.1%,优良天数率同比提升3.1%。下一步,区政府将持续围绕工业源、扬尘源、生活源、移动源抓好常态化综合治理,确保PM2.5浓度和优良天数比例等大气指标稳步提升,让雨城的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
疏通堵点 守护碧水常清
雨城因雨得名、缘水而生,水资源保护至关重要。区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控、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重点工作,组织和动员各级人大代表、专家以及广大群众共同参与青衣江保护行动。
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雅安市青衣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标志着青衣江保护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区人大常委会以执法检查为抓手,全面深入了解水环境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督促整改。通过扎实有效的执法检查监督,助推区政府强化青衣江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用法律赋予的监督职权守护好雅安的“母亲河”。
近年来,雨城区坚持“三水共治”,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不断筑牢长江中上游水环境安全屏障。连续五年,国控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均达100%。2024年,青衣江国控龟都府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一江三河”(青衣江、陇西河、周公河、濆江河)断面水质均达Ⅲ类及以上,水质优良率达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100%,让雨城人民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破解难点 守护净土常存
“生态环境一直是雨城区的优势,一定要保持好,要认真贯彻执行土壤污染防治法。”
“要加强对化肥、农药等的使用管理,防止农业面源污染。”
“要推进工业、农业、建筑等行业领域固废收运体系建设,创新发展“静脉经济”,畅通可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渠道。”
……
近日,区人大常委会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贯彻实施情况开展调研座谈,农业面源污染、污染处理、普法宣传等都是大家热议的焦点。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滟在调研时强调:“土壤是维系人类生存繁衍的必要条件,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息息相关。相对于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更具隐蔽性和积累性,社会关注度较低。打赢净土保卫战任重道远,需要继续提升保护意识、保持定力、压实责任,持续贯彻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法,开展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改善土壤环境质量,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区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报告,督促相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法律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力量保护生态环境,依法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报告显示,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多举措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净土保卫战取得积极成效。
雨城区人大常委会在守护绿水青山的道路上,始终以法治为利剑,以监督为手段,以责任为担当,为雨城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态家园,让雨城的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让这份生态优势成为雨城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雨城人大 张晓凤、杨英、植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