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芦山县人大常委会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水生态”监督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以“法治护水、监督活水、产业兴水”为主线,做活“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算好“绿色账”。通过创新监督机制、强化源头治理、赋能生态经济,全县水质达标率稳居100%,生态渔业年产值突破千万元,乡村污水处理体系全域覆盖,实现“一泓碧水润民生”的生动图景,让生态绿色成为乡村振兴最鲜明的底色,绘就“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民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代表巡查,让水生态成为乡村绿色发展“源头活水”
“铜头村华能水电站旁边河坝底下垃圾遍地,乱扔的垃圾不及时清理会污染河水,影响附近群众生产生活,希望及时清理……”
日前,家住思延镇铜头村的县人大代表洋滔像往常一样,来到家附近的芦山河开展巡查。洋滔沿着河道,重点查看河道边是否有乱扔的垃圾、岸边是否有垮塌淤塞,观察水质是否清澈。一旦发现问题,他便马上拍下照片发到人大代表线上履职平台“姜城民声”微信群里。
洋滔只是我县人大代表参与水生态保护助推乡村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自《雅安市青衣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雅安市村级河(湖)长制条例》出台以来,有一种常态,叫人大代表巡河,让水生态成为乡村绿色发展“源头活水”。
县人大常委会探索“代表+河长”巡河模式,启动“人大代表在行动、约上河长去巡河”主题活动,采用“四不两直”方式对全县83名河湖长履职情况开展督查,对巡河存在的问题及督办整改结果等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反馈整改。今年以来,督促完成“四乱”问题整改2个,打捞河湖面漂浮物150余吨,办理群众举报盗采砂石问题1起,有效打击了涉河湖违法行为。
源头治理,让水环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水涨船高”
在组织代表视察芦山县玉溪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和防洪治理工程中,代表们提出“水岸共生”的整治理念,在河道清淤、修建堤防的基础上,建议进行河道景观提升,打造亲水体验、半马跑道等休闲空间,赋予工程更多便民休闲的功能。
县人大及时将建议交办水利部门并全程跟踪,代表们的建议全部被采纳,清流潺潺的河道旁,沿河步道、亲水平台、休闲公园初见雏形,生态气息触手可及。2025年成功举办四川省第三届绿道健身·体育公园运动会芦山千人绿道健身跑。
县人大常委会还紧盯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对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专项检查,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垃圾分类收集、畜禽养殖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等各项工作。目前,全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垃圾转运处置全环节社会化服务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100% ;建成8个场镇污水处理厂、40个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万余口户用沼气池或化粪池,基本建成“8+40+N”农村污水处理体系,有序推动乡村生态质量整体提升。
靶向监督,让“水文章”促进群众高质量生活“水到渠成”
“我县两个出境断面水质均为Ⅱ类,3个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和14个农村饮用水源均达Ⅲ类水质标准,达标率为100%。但也存在水源保护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工程治理不够到位等问题”。在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执法检查报告时,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直面问题并提出审议意见。
在芦山县羌江冷水鱼养殖基地里,一群群鲟鱼、虹鳟在鱼池里畅游,县人大代表、基地负责人王艳锋正在池边喂养。通过多年的发展,带动了当地6家渔场、120余人务工就业,年产鱼50万斤,年收入800余万元。
优良的水质推动生态渔业转型升级。芦山县积极推广“小鱼治水”,建设有山区特色的生态渔业。以“鱼跃龙门智慧水产养殖示范区”为核心,覆盖北部(鳟鱼+鲟鱼)、中部(鲈鱼+鳜鱼)、南部(鲟鱼+雅鱼)三大示范片区,将传统“四大家鱼”养殖模式转型为雅鱼、鲟鱼等高新养殖模式,提高渔业产值,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并带动乡村旅游和附近群众就业。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四川省水资源条例》《雅安市青衣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雅安市村级河(湖)长制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托,从执法检查、审议报告、专题询问三者联动,到跟踪监督执法检查报告提出意见、审议意见的贯彻落实,芦山县人大常委会打出了一套套“治水”监督“组合拳”,以人大担当促进群众高质量生活“水到渠成”。(芦山人大 胡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