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芦山县龙门镇人大代表骆良庆已经在丝瓜棚里面忙碌了。在打理瓜藤、修剪枝丫的过程中,只见他摘下一个约拳头大小的“矮胖”的丝瓜,伴随着脆亮的响声,被掰开的丝瓜呈现出洁白如玉的瓜瓤,随后细细品尝了一番,他那因长期劳作而黝黑发亮的脸庞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苹果丝瓜真好吃,清甜可口,今年又是一个好收成。”
开荒拓土引新苗 履职担当破困局
龙门镇古城坪的150余亩土地撂荒,深深刺痛了时任村民组长、龙门镇人大代表骆良庆的心。“不能让宝贵的土地白白荒废,更不能辜负乡亲们对好日子的期盼!”他深感责任重大,将盘活这片土地、重振村民希望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履职使命。
2020年春节刚过,他便怀揣着村民的重托,开启了考察征程,从四川的绵竹、乐山到重庆、河南,足迹遍布多地,只为寻找一个既适合本地水土、又能带来稳定收益的产业项目。最终,苹果丝瓜以其独特的优势以及显著的高产潜力和广阔市场前景,让他眼前一亮。更关键的是,古城坪保水保肥的优质土壤和适宜的光温条件,恰好是苹果丝瓜生长的理想家园。然而,当地房前屋后种植丝瓜的群众都认为这是没有前途的“小儿科”。面对群众不理解、资金匮乏、技术空白等挑战,骆良庆代表没有丝毫退缩。他积极奔走,化身“引资者”,最终成功引进了社会资本,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关键的启动资金。资金有了眉目,他立刻带头扛起锄头投入到清理荒地的艰苦劳动中,一片片被荒草掩盖的沃土终于重见天日。技术是成败的关键,骆良庆代表充分利用人大代表身份争取支持,通过镇人大主席团的协调助力,多次邀请农业专家前来“把脉问诊”、现场授课。他日夜蹲守在田间地头,刻苦钻研种植技术,硬是从一个种植“门外汉”,磨砺成了深谙苹果丝瓜习性的“土专家”。
临危受命显担当,抱团发展破困局
2021年底,正当苹果丝瓜种植产业初显生机之际,引进的外来资本突然撤出,面临夭折风险,骆代表挺身而出,“我是人大代表,更是乡亲们选出来的带头人,绝不能让大家的心血白费!”
骆良庆代表第一时间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深入本组村民家中,耐心细致地沟通,号召大家“抱团取暖”、共渡难关,在他的有力动员和组织下,村民们共同接过了产业发展的接力棒。在骆代表的带领下,农场统一规划、科学种植、规范管理,预计今年苹果丝瓜产量将突破50万斤,毛收入有望超百万元,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更有效带动了周边约5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增收。同时,他积极推广间作套种模式,无私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和技术,指导村民在丝瓜田垄间科学种植毛豆、辣椒、水果玉米等高效益附属作物,村民的“钱袋子”实实在在鼓了起来。骆良庆代表用实干和智慧,兑现了人大代表的承诺,让乡亲们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持久。
质量诚信立根本 长远布局拓市场
为了推动产业种植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2025年初,骆良庆代表审时度势,积极倡议并牵头组织注册成立家庭农场,这一立足长远的举措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拥护和积极参与。
“丰产期每天约有1-2万斤丝瓜,销路就是生命线!”骆良庆代表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始终将“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理念深植于心、践之于行。在丝瓜生产环节,他严格把控选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确保每一个苹果丝瓜都品质优良。在销售环节,他坚持诚信经营,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商业信誉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骆代表的努力带来了显著变化,销售模式实现了从最初需要四处奔波“求着卖”,到如今客商主动上门“等着买”的根本性转变。稳定的销售渠道逐步建立,这不仅是市场对产品的肯定,更是对骆良庆代表这位“新农人”坚守品质、着眼长远发展思路的高度认可,他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的动能。
古城坪村民武大姐说道,“感谢骆代表带领我们一起种植丝瓜,近年来我们周边大部分留守妇女都在家庭农场里面干活,不仅收入增加了,还能在家照顾好老人和娃娃。”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他始终把群众利益扛在肩头,用一件件实事回应期盼;作为党员,他牢记初心使命,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持续领跑。荒地生金的蜕变里,藏着一名人大代表对“扎根乡土、为民履职”的生动诠释。(芦山人大 王叶、李贤君)